如果說工程機械行業領域過去二十年間聲音是什么,那一定是越來越多的設備中出現了國產品牌的身影,從2006年國產品牌占有率只有可憐的7%,經過二十年的艱難奮斗,到現在國產品牌迅猛增長到60%以上,徹底超越了外資品牌。
一項市場數據表明:截止2019年11月,中國市場新機銷量國產品牌占了64%,外資品牌僅占36%。國內前五龍頭企業接近銷量一半。
根據行業內人士預測,曾經在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叱咤風云的日系韓系品牌在全線崩潰,取而代之的是國產品牌迎來高光時刻!
企業市值的排名更能體現企業的競爭力和品牌地位。令人振奮的是,國產品牌取代外資品牌的局面還體現在企業營收方面。
縱觀二十年發展,這些進口替代的國產品牌,不難發現都擁有共同的特征,提高產品競爭力,潛心研發科技,務實求進...正是這些特質才使得國產品牌不斷發展壯大,實現華麗轉身。
冷靜:好好“活著”,才能好好發展
國產品牌企業有了冷靜:只有活下去才能發展,做好產品是當務之急!
任何企業生產的產品都一定要有競爭力,產品水平一定要做到市場前列?,F在不是以往信息閉塞可以通過廣告來營銷的年代了。產品行不行,市場和用戶說了算,不是靠喊和吆喝。
產品一定要有競爭力,先有了市場,才能有營收,才有資金去投入研發。企業你生存都無法生存下去,談何發展?目前三菱、五十鈴等仍然是世界上穩定先進的工程機械發動機。那為什么國產品牌不去采購世界先進的發動機以提高產品競爭力?
產品不行,賣都賣不出去,談何發展與品牌建設?
志氣:脖子夠粗,不怕卡
國產品牌企業有了志氣:只要脖子夠粗,核心領域就不怕被“卡”。
過去,對中國制造來說,一個經常被人批評的點就是:國產品牌被“卡脖子”的三大件(泵閥發動機)都是進口的!落后就要挨打!
現在,國產品牌逐漸在擺脫被卡脖子的局面。經過二十年發展,現如今工程機械的這些重要部件柴油發動機等方面,濰柴、玉柴、錫柴都很不錯,和進口品牌雖然有點差距,但差距很小。一旦無法使用進口發動機,完全可以通過售后和價格進行彌補。而對于終端客戶來說,國產品牌性價比高,保證了用戶收益。如若三菱、五十鈴等外資品牌禁售,它們將失去全球*的工程機械市場!
務實:核心技術是企業“命門”
國產品牌企業更加務實: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術,擁有真本事,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!
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,國產工程機械并不是像某些人說的只是組裝廠,沒有核心技術。比如國內的泵車技術含量世界第—,大家都是全球采購先進的發動機和底盤,那其他品牌怎么做不到?國產品牌這么多年的資金投入是積累了大量的核心技術的。關鍵部件國產化一直沒有停止過,研發投入一直都是非常大的。中國工程機械國產品牌發展不過二十年,現在已經可以匹敵外資上百年積累的品牌了。一方面是依靠中國巨大的市場,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國產品牌這么多年的艱苦奮斗,奮力向上!
感悟:市場換技術將壽終正寢
國產品牌企業有了感悟:過去那條市場換技術、買技術之路終究行不通!唯有自主創新,提升行業高度才能保持生命力!
中國乘用車市場的發展歷史,已經深刻的證明了,通過市場去換技術是換不來的,技術通過什么都換不來。合資*終的結果是既丟了市場,技術也沒發展。
而中國工程機械市場這么多年的發展,國產品牌獨立自主,和外資品牌貼身肉搏二十年,也證明了只要有市場,有了營收,就能投入更多的資金去研發,終能發展出自己的品牌。國產品牌初期產品質量不穩定,就用服務和售后去彌補,一步步的追趕上外資品牌,到現在,產品質量基本相差無幾,一舉超越外資品牌!
二十年時間里,中國工程機械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里程碑,從無到有,從有到優,越來越多的國產工程機械品牌不僅僅滿足了行業需求,更是以高技術高性能的匠心產品,站穩國際市場。再過十年,國產品牌的質量超過外資品牌是不爭的事實的。每一次替代的背后,都是十年、二十年磨一劍的艱難困苦,國產裝備制造業逆襲之路,都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,有巨大市場,做大規模,大量營收帶來大量研發,終實現逆襲奪冠!